前几天,一条来自彭博社的消息搅动了全球金融市场:说中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在伦敦发行首个海外人民币主权绿色债券。这一动作不仅让欧洲投资者蜂拥关注,更被美媒视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“领导力宣言”,尤其是在美国政府再次退出《巴黎协定》、撤销国际气候资金,肢解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的背景下,中国似乎正在填补全球绿色治理的真空。

说实话,特朗普上台后,冻结对外援助、退出国际气候协议、将USAID职能并入国务院,这一系列动作让美国从“全球领导者”沦为“国际甩锅侠”,连欧洲盟友都在抱怨:说“美国已从‘救世主’变成了‘麻烦制造者’。”
中国这次在伦敦发行的主权绿色债券,欧洲投资者为何趋之若鹜?答案很简单:美国的退出让市场急需一个“稳定器”,而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,更在绿色金融规则制定中频频发力。用法国经济学家的话说:“中国是全球绿色转型的最后救星。”
其实早在1月份的中英经济对话中,中方就宣布了这个债券发行计划,并表示资金将用于环保和可持续项目,同时深化中英在转型金融、生物多样性债券等领域的合作。这件事更深层的信号是,当美国在气候议题上“躺平”时,中国正用金融市场的硬实力和绿色转型的软实力,重塑全球秩序的话语权。

不过,就在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时候,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宣布了一项“雄心勃勃”的计划:重组欧盟对外援助资金,目标是“与中美争夺影响力”,不愿意做 “最后一根稻草”,通过援助绑定战略利益,确保关键原材料供应、遏制移民潮,甚至塑造所谓“与中美不同的可靠形象”。但是,欧盟早已失去“道德高地”,从俄乌冲突中盲目追随美国,到在非洲推行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,欧洲的“独立外交”早已名存实亡。冯德莱恩的计划本质仍是殖民思维。说穿了要继续维持对非洲、南美资源富集地区的控制。这种“新瓶装旧酒”的策略,与历史上欧洲列强用贸易公司开路的殖民模式并无二致。难怪国际残疾协会的负责人痛斥:“国际援助正日益被用作政治武器。”也就是说,当中国用“一带一路”绿色投资原则(GIP)推动共赢时,欧盟还在玩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老把戏。
中国的全球领导力,从来不是靠航母和金融霸权堆出来的,而是建立在“实打实的利益共享”之上。中国正在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、不依附于西方规则的发展路径,比如中英绿色金融合作,不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还让伦敦巩固了全球金融中心地位;这种“你赚钱,我发展”的逻辑,远比欧盟的“施舍式援助”更符合发展中国家需求。所以,冯德莱恩的“截胡”计划注定失败。当中国用绿色债券和科技合作搭建“新赛道”时,欧盟还在旧秩序的残垣断壁中修修补补,而美国的“弃疗”,不过是加速了全球权力格局的重构罢了。

总结来说,未来的世界领袖,不需要自诩“文明灯塔”,也不需要挥舞制裁大棒。只需要能为人类共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无论是气候危机、能源转型,还是数字鸿沟,中国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。当全世界都看向东方时,西方的傲慢与偏见,终将被时代的浪潮冲散。
前几天,一条来自彭博社的消息搅动了全球金融市场:中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在伦敦发行首个海外人民币主权绿色债券。这一动作不仅让欧洲投资者蜂拥关注,更被美媒视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“领导力宣言”——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《巴黎协定》、撤销国际气候资金,甚至试图肢解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的背景下,中国正在填补全球绿色治理的真空。